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保健中心
编号:10124475
您可别“酸”了 小心酸性食物的危害(特别提示)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2月19日 《健康时报》 2002.12.19
     佘宏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个诊室里,有位抱着孩子的女士对大夫说:“我儿子都快七岁了,还经常哭闹,吃睡都不好,在幼儿园和学校的老师总说他模仿力和反应都较差,学习成绩不佳,是不是他有什么心理上的毛病?”

    当医生经过询诊后告诉她,孩子的问题可能是由于吃酸性食物过多引起的大脑神经功能反应较差,年轻的母亲吃惊道:“酸性食物是什么?怎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

    “酸”惹祸

    面对这位女士的不解,医生解释道,人体最适宜的体液酸碱度应为接近于中性的弱碱性,即PH值在7.35~7.45之间。大量的研究还表明,PH值比7.35低就是偏酸,越低,表明酸度就越增高。若得不到及时纠正时,疾病就会随之而来。如出现疲劳感,手足发凉,易感冒,生疥肿,免疫力下降,皮肤干燥粗糙,伤口难愈合,甚至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减退。

    中国营养与食品研究所的专家陈学诗说,有些人误把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糖果甜食及香醇美酒视为美味佳肴,殊不知食用这些食品后,在体内可产生乳酸、尿酸等酸性代谢产物,致使血液PH值下降即酸度增高,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酸性体质,影响到全身器官的功能,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精神和神经疾患等将乘虚而入。

    北京市健康教育所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去30多年中,北京人食物中粮、薯、豆类所占的比例下降了一半,动物性脂肪及油脂的摄入量却大大上升,这种膳食的不平衡,也带来了人体内酸碱的不平衡,其直接结果是北京胖子在全国第一,高血压的患病率位居全国第二。

    科学家还证实,儿童因体内调节酸碱平衡的生化功能尚不成熟和不健全,长期大量食用酸性食品就会引起肝功能的障碍,使他们形成酸性体质,出现一系列渐进性症状,精神萎靡、头昏头痛、思维及判断能力降低,最终影响到智力的发育。

    “碱”不难

    据了解,如果日常膳食结构合理,酸性碱性食物搭配,并持之以恒,就能够保持人体体液的正常酸碱平衡。

    所谓酸性食品,研究人员是根据某一食物燃烧后的灰烬所呈现的酸碱性来判断食品酸碱性质的。比如草莓、西红柿,甚至有明显开胃作用的山里红都不是酸性食品;而白糖、白酒等似乎与酸毫不相干的常见饮食品却都呈酸性性质。

    把日常食用的食品区分出酸碱性并不难,糖、酒(白酒、啤酒)、米、面、肉、蛋、贝类、鱼等富含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食物,由于在体内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两者结合就形成酸性的碳酸;而葡萄、橘子、山楂、杏、番茄、苹果、豆类(不包括蚕豆)及其制品、薯类、海产品(海带、紫菜、石花菜、裙带菜)等蔬莱、水果类碱性食品中,因含有较多的金属元素,如钙、钾、钠、铁、镁、锌等,经身体吸收代谢后生成带阳离子的碱性氧化物,可缓冲酸性代谢产物。

    据测定,碱性食物还有奶类、海藻类、茶、咖啡。

    营养专家特别提醒,为了保护孩子的智力,尽量少让孩子吃白糖以及用白糖制作的糕点饮料,少吃酸性食品!(佘宏),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