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新书评介
编号:10856353
喜读李士懋田淑霄教授新著《相濡医集》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2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65期
     《相濡医集》,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该书是河北医科大学李士懋教授和田淑霄教授夫妇从事中医工作近50年的心血之结晶,系由两人躬亲笔耕完成的。专著《脉学心悟》写成于1993年,当时曾寄赠我一册,印象颇深。今日再次拜读,倍感他们不因循沿袭,也不避标新立异之讥,不惮背经杜撰之贬。真从读书、临床实践中悟出,名曰“心悟”,名实相符,诚乃奉献社会之佳作。他们把脉象归综为脉位、脉体、脉力、脉率、脉律、脉幅、脉形七大基本要素;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还“斗胆”提出脉象删繁就简之论,认为流传最广的《濒湖脉学》中的伏脉、牢脉、长脉、短脉、革脉可删除,濡脉则改称软脉等等,足见其对脉学研究之深广和见地之高明。《温病求索》一书,乃作者在长期从事急症、危症临床的基础上,深研历代温病名著,对温病理论体系提出独到、精辟的见解。阐明温病本质是郁热;温病分为温热与湿热两大类;温病传变只有气血之分;将温病治则概括为清、透、滋三法。对温病忌汗、下不嫌早、在一经不移、伏气温病、寒温统一等问题,作出了令人折服的辨析,不愧为有创见的温病佳作。

    若言治病、方剂之运用更是炉火纯青。如医案156条“便意频1例”,巧用百合固金汤加减治疗,竟然获愈,真使人拍案叫绝。便意频仍,显然病位在肠,何以用补肺固金治之?李、田二君断为本症乃由肺虚而肃降无权,气滞于下焦,有便意而不得肺气下降鼓舞使然。若不熟谙中医基础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机理,焉能谴选补肺降气的百合固金少佐槟榔、薤白,又借原方中桔梗的升清降浊而获愈!再看“矢气频作”案,病位亦在肛肠,却用补中益气汤加葛根、芡实,益气固带,升阳举陷而收功。
, http://www.100md.com
    二君不仅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家,也是中西合璧的实验医学家。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就开始了山萸肉抗休克的实验研究,继之又完成了软脉胶囊等10余项新药开发项目,其中获奖者至少5项。实验研究中有一个小实验——“夺血者无汗实验”。虽未公开发表,但生动有趣,匠心独具。兹录于下共尝之。小鼠20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将鼠尾从上1/3处切断放血,作为夺血者病理模型;乙组不放血。放血后10分钟两组分别按0.1ml/10g腹腔注射

    1:1麻黄汤煎剂,观察其发汗情况。结果是甲组出汗多且早,乙组出汗少且迟,有的甚至无明显汗液。“夺血者无汗”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但对“无”字的解释却有两种,一是把“无”作“没有”解,一种认为是“无”字作“勿”字解,何者为是?二君设计了这个小实验,并注释实验结果说,“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夺血者,血亏而不能内守,气浮于外而不固,腠理开疏,再予麻黄汤发之,津易外溢而为汗,故甲组出汗多且早。由此看来,‘夺血者无汗’应释为‘夺血者勿汗’为是。此与《伤寒论》‘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理出一辙”云云。笔者虽滥芋于实验方剂学之列,愧无此巧思妙想。尽管此实验虽非尽善,但对诠释经典文献不无帮助,至少“有证可据”,比单凭自己对经文的理解和揣度或“悟”要好,更易于为初学者和不涉斯道的圈外人所接受。这个实验似也有助于“痛斥”中医研究中让“老鼠点头认帐”的执业者理解实验医学研究人员的某些苦衷吧!
, http://www.100md.com
    我和李士懋教授、田淑霄教授是在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医疗系读书时的同学,两人1962年毕业时结为伉俪,先被分配到东北地区的大庆油田医院,1979年调入河北中医学院。他们距我的工作地太原只有500华里,自然来往更加密切。生活上嘘寒问暖,学术上问难切磋,受益良多。说起来,在学业上我生性愚鲁,学而不敏。今拜读其新著《相濡医集》,更感汗颜。说到二君之为人,同学、同事、学生无不称颂。他们从不张扬,淡薄名利,生活俭朴。而今吾辈己屈古稀之年,往昔的甘苦酸甜,皆已尝遍。就用他俩撰写的一副对联来结束本文,并以此共勉吧!

    毕生读书,到头来成了现代文盲;

    垂暮含羞,期余年能够有所进步。(王世民 山西中医学院),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