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保健指南》 > 2014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136902
古时御寒穿“纸裘”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日 《养生保健指南》2014年第3期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棉花只在两广和福建地区种植,南宋时期扩展到长江流域,到了明朝,棉布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普遍衣料。那么,在棉花种植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古代百姓穿什么衣物御寒呢?

    当然,贵族和富人们可以穿“裘”,也就是皮衣,多是羊羔皮、狐皮和貂皮等珍贵美观的动物皮毛所制,而且保暖性能极好。但是,这些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所以在棉花没有普及之前,普通人家大部分都是靠着麻来抵抗寒冷天气的。

    而唐宋两朝的600年间,随着长江流域的人口明显大增,农田主要用来种粮食,解决吃饭问题,麻种植就被无形地挤压了,这时候衣着问题就突然显得紧迫了。但也恰好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造纸技术大为发展,不仅原料丰富,制造技术和纸张种类也有了首所未有的创新,于是一些缺衣少被的穷苦人家就把御寒的脑筋动到纸张上来了。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叫做“纸裘”。于是,迫于饥寒,文人、士兵、小吏以及僧侣纷纷穿上“纸裘”御寒。宋代还出了一位隐居在王屋山常年穿纸袄的王纸袄先生,元代散曲家张可久还作了一首曲,描述穿着纸衣的人。

    纸衣的原料一般由较为坚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有的染色,质地坚韧,揉皱之后相当耐穿,足以挡雨露风寒,而且透气性好,造价又低,所以很快便普及开来。唐代用楮麻等所造的皮纸,在控制一定厚度和打浆度条件下,其物理强度与透气度都适宜制造纸袄,而且价格相当便宜,是贫民寒士御寒的首选。到了宋代,纸衣的制作工艺有了进步,纸衣非常牢固,很难撕裂。随着棉花种植的普及,纸衣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裘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