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911
编号:13547533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肝胃郁热型吞酸病用药规律(3)
http://www.100md.com 2019年6月1日 《世界中医药》 201911
     根据对中药功效频率、频数的分析可见,理气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消食药及清热药均较为常用,由此可见,历代医家认为肝胃郁热型吞酸病性属实属热,主因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过食肥甘,伐伤胃气,气机阻滞;抑或是气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而郁结,横逆犯胃,致肝胃气滞。故本病初起以气滞居多,气机不畅,郁久化热,耗伤阴液,津枯血燥而致瘀,气病及血。另有因虚而致实者,禀赋不足,素体亏虚或是久病迁延,耗伤正气,均可引起脾虚运化失司,湿浊内生,阻滞气机,进而产生气滞、血瘀、郁火、食滞等病理因素[4]。故肝胃郁热型吞酸病理因素多与气滞、湿阻、血瘀、食滞及郁热相关,治则上多用疏肝和胃、消食导滞、清热化湿之法。

    由表3与表5,综合2个药对分析结果可见,古今治疗肝胃郁热型吞酸的中药主要涉及气滞、郁火、痰湿、血瘀、食滞等病理因素,治疗上多用疏肝行气、消食导滞、清解郁热、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等方法。

    综上,历代医家认为肝胃郁热型吞酸病位主要在在肝、胃、脾,病性多实,病理因素多为气滞、瘀血、痰湿、食滞等,多选用消食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及清热药以消食导滞、理气活血、清热化湿。

    无独有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发现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关系最为密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资源的日益丰富,今时之人多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脾胃损伤,湿热内生;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及工作压力也日益加剧,易导致肝气郁结,日久郁而化火、气滞血瘀,久而瘀毒互结。田德禄教授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首席教授,为第四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13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