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2089821
北京市东城交道口地区10年学校传染病发病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5日 张双立 潘婕
第1页

    参见附件(1952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北京市东城交道口地区10年学校传染病发病及疾病谱的变化。方法 收集2001~2010年传染病发病资料,分年度按病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十年发生11种传染病1658例,总发病率18.82‰,呈下降趋势。手足口病呈上升趋势。水痘发病居各种传染病之首。结论 制定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手足口病呈上升趋势及水痘蔓延。强化接种免疫疫苗,加强宣教,使在校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关键词】传染病;发病率

    通过对北京市东城交道口地区2001~2010年传染病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预防和抵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交道口地区所辖学校的疫情报告(学生资料来自学校和传染病疫情网)资料按照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各种疾病发病数、发病率、定基比、环比进行统计学描述,对前后五年数据分析采用u检验。见表1。

    2 结果

    2.1 十年发生传染病11种传染病1658例,均为临床确诊病例。各种传染病中,水痘620例,占37.39%;感染性腹泻345例,占20.81%;风疹225例,占13.57%;痢疾158例,占9.53%;猩红热99例,5.97%;腮腺炎70例,占4.22%;手足口66例,占3.98%;甲流H1N151例,占3.08%;急性结膜炎22例,占3.08%;甲肝1例,占0.06%;麻疹1例,占0.06%。

    2.2 十年传染病总发病率18.82%。2003年因“非典”,传染病总例数为44例,2003年发病率为4.47 1‰。这是因为03年较长时间停课,外地学生离京等原因所致,2003年当属特殊传染病年份。

    2.3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腮腺炎下降不明显,前后五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5,P>0.05);猩红热较平稳,前后五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7,P>0.05);麻疹前五年无发病,2010年开始出现1例(1.31/万),十年仅此1例。2001年风疹流行造成一次骤升至20.45‰。风疹2001年发病199例,前后五年比较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1.5,P>0.05)。

    2.4 消化道传染病中痢疾、感染性腹泻相对平稳前后五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9.5,P>0.05;u=10,P>0.05)。

    2.5 手足口病呈上升趋势,前后五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5,P<0.05)。

    2.6 性别分布,腮腺炎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分别为1.4∶1。猩红热男性低于女性为1∶1.3。痢疾、风疹、感染性腹泻男女发病基本持平。

    2.7 年龄分布、麻疹、痢疾、感染性腹泻发病以初、高中为主,分别为86.96%,80%,67.85%。猩红热、腮腺炎、风疹、手足口发病以低年级小学生为主分别为93.37%、90.33%,79.62%。

    2.8 季节分布,痢疾、感染性腹泻6~9月份为发病高峰占全年发病数的70.96%,80.78%。风疹3~5月发病分别占99.13%,72.92%,其他传染病全年散发,无明显季节特点。

    3 讨论

    3.1 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腮腺炎稳步下降,猩红热、风疹起伏波动,手足口病呈上升趋势。因此在人口流动大,人口密集,人际交往频繁特的大城市,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学校预防工作仍是艰巨的工作。

    3.2 2001年风疹骤升与周期性流行有关。据文献报道[1]1994年本市曾有过一次风疹流行。由于风疹有周期性流行特点6~10年一次[2]因此还应引起高度警惕。2003年因“非典”[3]传染病发病率骤降,究其原因,与加强学校及公共场所消毒隔离,人员密度大幅降低,全民防病意识增强以及社会力量综合防治有关。

    水痘前后五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2,P>0.05),水痘620例,占37.39%,居传染病发病之首。究其原因:水痘并未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属二类疫苗,建议政府将其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以控制水痘持续发生。

    3.3 多年来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其成果显而易见。麻疹在2001~2010年仅2010年发生1例。儿童计划免疫程序:8月龄接种一针麻疹疫苗;一岁半和6岁时各接种一针麻风腮三联疫苗。这样学生体内有高保护性滴度抗体。因此提高机体抵抗力及抗体水平,规范接种麻疹疫苗实为有效措施。

    3.4 手足口病呈上升趋势,前后五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5,P<0.05)。这是因为手足口病无疫苗、药物等特异性,所以预防控制难度大。隐性感染和轻症病例多,传染源难以发现和控制,儿童普遍易感,传播途径多,难以有效阻断,6、7月份是发病的高峰季节。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呈现季节性流行和全年散在发病,并引起一些重症和死亡病例。2007~2008年重症EV71感染分别在我国某些地区出现,导致少数儿童死亡,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个人预防上,应向学生强调宣传:饭前便后、外出玩耍回来后洗手;注意营养、均衡饮食、运动;出现症状及时就诊。学校的预防工作:教室、宿舍通风(2~3次/d,>30 min);每餐前后清洗餐具和桌面;定期对门把手、楼梯扶手等消毒;工作人员出现疑似病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5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