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20期 > 正文
编号:12276707
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5日 曲雷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糖水平分为Ⅰ组(应激性高血糖组)30例,Ⅱ组(无应激性高血糖组)28例,并对两组患者的LVEF及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感染、死亡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Ⅰ组的LVEF明显低于Ⅱ组,Ⅰ组的CK-MB酶峰水平明显高于Ⅱ组,Ⅰ组CK-MB达峰值时间明显长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Ⅰ组发生住院期间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感染、死亡的心脏事件均明显多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应激性高血糖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应激性高血糖;预后;影响

    [中图分类号] R542.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b)-0233-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且日趋年轻化[1]。应激是指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所处的一种状态,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高血糖称之为应激性高血糖[2]。急性心肌梗死(AMI)时,机体发生应激反应,产生一过性血糖升高或持续数天至半个月左右,入院时血糖水平与AMI的预后关系密切。 本研究旨在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符合WHO中规定的AMI的诊断标准,发病均在24 h内,排除肝和(或)肾功能不全;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的慢性疾病(如晚期肝硬化、肿瘤等)等。既往均无糖尿病病史及心律失常病史。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心功能分级按临床表现以Kilip标准判断。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58~76岁。应激性高血糖:指入院时血糖浓度>8.9 mmol/L;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血糖水平分为Ⅰ组(应激性高血糖组)30例,Ⅱ组(无应激性高血糖组)2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伴随疾病、有吸烟史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所有入选对象均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氧化酶法)、心肌酶谱(取CK-MB最高值作为峰值进行研究)、血液生化、血常规等,同时进行心电监护,所有患者在接受PCI治疗的同时均给予肝素钠、肠溶阿司匹林、硝酸酯制剂、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他汀类药物等治疗,入院第2周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住院2~3周,并观察随访3个月,以住院及(或)观察期间的心血管事件为终点。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和任何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死亡等)。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LVEF及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比较

    见表2。Ⅰ组的LVEF明显低于Ⅱ组,Ⅰ组的CK-MB酶峰水平明显高于Ⅱ组,Ⅰ组CK-MB达峰值时间明显长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2 两组LVEF及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比较

    2.2不同血糖水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Ⅰ组发生住院期间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感染、死亡的心脏事件均明显多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应激性高血糖并非糖尿病,当应激因素消除后,血糖可恢复正常。近年来研究发现,应激性高血糖在AMI中经常存在,应激性高血糖的出现是AMI预后不良的一个危险因素,对于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3]。

    AMI患者发病时出现剧烈疼痛、过度焦虑、恐惧,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耗氧量显著增加,使组织出现缺氧、缺血,梗死面积扩大[4];高血糖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导致血容量下降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重心功能不全。还可使心肌细胞的应激性增加,致颤阈降低,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上升,心律失常又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5]。本组资料显示,Ⅰ组发生住院期间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感染、死亡的心脏事件均明显多于Ⅱ组。焦云丽[6]对86例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次日测空腹血糖分组,分为血糖正常组(空腹血糖≤6.1 mmol/L)和血糖增高组(>6.1 mmol/L),并持续进行心电监护,结果显示,血糖增高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 (P < 0.01),进一步证明,应激性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预后差。

    人体处于过度应激状态时,使左室内径增大,室壁厚度变薄,形成“左心室重构”,最终引起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本组资料显示,Ⅰ组的LVEF明显低于Ⅱ组,Ⅰ组的CK-MB酶峰水平明显高于Ⅱ组,Ⅰ组CK-MB达峰值时间明显长于Ⅱ组。与既往报道的结果相一致。我们在观察中还发现,Ⅰ组5例患者、Ⅱ组4例患者在病情好转或痊愈后仍用降糖药物维持血糖正常,考虑可能由于患者在AMI前已患有糖尿病,病前未被发现。

    综上,应激性高血糖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用药物控制应激性高血糖能否改善AMI的预后尚需前瞻性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月亮,常文雄,冯小智. 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4(47):8-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0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