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品研究 > 药物不良反应 > 药物安全 > 抗生素专题
编号:35205
使用抗生素的六大误区
http://www.100md.com 2021年6月17日 医药卫生报 2021.06.17
     使用抗生素的六大误区

    □付中华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61%的中国受访者认为抗生素可治疗流行性感冒。大众对抗生素误用、滥用等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细菌耐药的控制。下面就使用抗生素的六大常见误区进行纠正。

    误区一:抗生素就是消炎药

    抗菌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也称为抗生素,如各种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由于很多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因此有人将可治疗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称为消炎药。实际上,消炎药和抗生素是两类药。

    抗菌药不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通过杀灭引起炎症的细菌、真菌等起效。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局部软组织瘀血、红肿、疼痛,过敏引起的风湿性关节炎等,都不宜用抗菌药治疗。
, 百拇医药
    误区二:越“高级”越好

    不少患者觉得抗生素越“高级”越好,其实是一种误区。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所谓“高级”,一般是针对抗生素新旧和价格而言,并非指对某种感染更有效。选用抗生素,需要因病、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如红霉素,价格便宜,对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有较好疗效;而相对较新、价格较高的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肺炎效果不佳。盲目使用“高级”的抗生素,易引起耐药,可能在今后出现较严重的细菌感染时无药可用。

    误区三:吃抗生素预防感染

    很多人腹泻、手上出现小伤口时,会自行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实际上,抗生素预防感染只能在特定情况下使用,有严格的适应证,如在做结肠和直肠手术前可使用等。若在没有感染性疾病的情况下,动不动就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反而会引起细菌耐药和体内菌群紊乱,增加感染风险。此外,出现轻微感染,如皮肤表面的小疖肿等,只要身体健康,抵抗力正常,均能自行痊愈,也无须使用抗生素。
, 百拇医药
    误区四:感冒、发热就用抗生素

    大多数感冒由病毒引起,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只有出现一些细菌引起的感染症状时方可使用抗生素。很多人习惯感冒后在药店买感冒药的同时加抗生素来使用。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行性感冒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

    误区五:种类越多越有效

    有人认为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可防止细菌漏网。其实,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或造成细菌耐药。有研究表明,同时使用药物种类越多,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就越大。因此,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要自行增加使用抗生素种类。

    误区六:疗效不好就换,有效就停

    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可能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会起效。因此,如果疗效不明显,应先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患者不宜频繁更换药物,以免造成用药混乱,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细菌耐药。而有些患者则发现,有时服用抗生素两三天,症状就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这时可能认为感染已经好了,自行减量或停用抗生素。然而治疗不同细菌类型的感染,所用抗生素种类和疗程都可能不一样。如治疗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疗程通常为10天~14天;治疗军团菌感染,疗程通常为10天~21天。感染症状减轻时,细菌一般尚未彻底清除,此时不能随意停药。因为这会使细菌消灭不完全,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因残余细菌而复发,同时如此反复,相当于增加了细菌对药物的适应时间,会使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因此,服用抗生素时一定要用足疗程。

    抗生素虽然是治疗感染的一把利剑,但是由于抗生素滥用导致病原菌所产生的耐药性不容小觑,所以合理使用抗生素,抵御细菌耐药势在必行,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