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05.14
编号:92100
五大因素阻碍幸福
http://www.100md.com 2021年5月14日 生命时报 2021.05.14
     人际关系差 太看重金钱 爱担忧抱怨

    五大因素阻碍幸福

    受访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段锦云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 李慧生

    本报记者 张筱悦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本能,为了离幸福更近一些,有的人终日忙忙碌碌,疲于奔命,有的人投身家庭,忽略了自己。但实际上,无需刻意追求,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的潜能。

    全球幸福指数下降

    生活条件好了,幸福感却在降低,是近些年人们的普遍感受。2020年度全球幸福感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幸福指数平均为63%,几乎与上一年持平。但最近十年,全球幸福感总体呈下降趋势,2011~2020年,自认为幸福的受访者比例下降了14%。
, 百拇医药
    或许正是因为心理问题频发和人们对幸福的极度渴望,“幸福课”迅速火了起来。2018年,美国耶鲁大学西利曼学院院长、心理学教授劳里·桑托斯开设了《心理学与美好生活》课程,在全校最大的教室里,听课人数达到了1200人,占耶鲁大学本科生人数的1/4,成为该校300多年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课程。另外,还有338万人在线学习,“幸福课”受到世界各地人的追捧。

    桑托斯之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是因为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耶鲁大学学习,未来可期,但他们并不幸福。“学生们说,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沮丧。”桑托斯表示,希望能够通过积极心理学帮学生在压力和困难中获得平静。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李慧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受这类问题困扰的不只是大学生,当下有不少人生活得体面、光鲜,却感受不到幸福。

    很多因素影响幸福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最常见且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项。
, 百拇医药
    不善人际交往。有心理学研究指出,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人际关系排在首位。李慧生说,幸福感本质上是各种需求得到满足。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除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外,其他几项都与人际交往密切相关。如果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或者排斥人际交往,就会影响幸福感。

    过分看重金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段锦云说,很多人容易将幸福程度与物质生活联系到一起,总认为只要有钱了、物质丰富了,就会幸福。在一定范围内,金钱等物质因素的确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但当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金钱的增长并不会增加幸福感。由于人类的物质欲望是无止境的,一些人有钱后还会希望更加有钱,永不满足,这样幸福感反而会降低。

    陷入时间焦虑。相比金钱,时间富裕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相反,过于忙碌会让人紧张焦虑。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变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主观上的时间焦虑,他们可能不是真的没时间,却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时刻处于紧绷状态,即便空闲下来,也难以真正放松,甚至还要趁着休息抓紧“赶工”。
, http://www.100md.com
    习惯怨天尤人。段锦云表示,虽然外界因素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有限,但是人们会习惯性地将自己的“不幸”归因于某个环境因素或他人。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心态很容易变得不稳定。再加上外界因素往往难以把控和改变,如果不尽快改变思维方式,很容易陷入“情绪的死角”,从而降低幸福感。

    无故担忧未来。李慧生说,有些人觉得不幸福,是因为忽视了已经拥有的,反而去担心未发生的事情。比如,有的人工作顺利,却总担心有一天会失业;有些家庭刚迎来新生命,本该高兴的时刻,却在为孩子未来去哪上学而发愁。

    培养幸福重在行动

    桑托斯的“幸福课”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她更强调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对学习“幸福课”的人进行了心理评估。结果表明,与一般的心理学理论课相比,上“幸福课”的人心理健康获益更大。这让人们更加确信,幸福是可以培养的。
, http://www.100md.com
    桑托斯指出,幸福感有一半取决于基因,是我们无力改变的,但另一半取决于自己。她曾向学生讲述了一项研究:中了彩票的人和出车祸失去双腿的人分别给自己的幸福水平打分。结果可想而知,中彩票的人觉得无比幸福,评分很高,失去双腿的人觉得痛苦万分,评分很低。然而,研究人员在6个月后回访时发现,绝大多数的受试者都回到了“幸福基础值”。这是因为,“心理免疫系统”会自动调节情绪,无论中奖的幸福感有多强,残疾带来的痛苦有多大,最终都会恢复平静。不仅如此,遭遇车祸的人可能会在事故后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生活,内心幸福感增加;中奖的人可能在得到大笔金钱后挥霍度日,无所事事,反而感到空虚,幸福感降低。可见,周围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关键在于自我调节。

    桑托斯强调,要想获得幸福,重点在于改变行为及认知。但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甚至调侃,对一些固执的人来说,可能拿到癌症晚期诊断书才能促使他们改变。曾有媒体报道,美国一位40多岁的男子,在得知癌症晚期活不了多久后突然想开,辞去繁重的工作,拿着积蓄到处旅行,心情大好。一年多后回到医院,发现癌症得到了控制,最终在积极治疗下痊愈。
, 百拇医药
    “这属于比较极端的个例,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都难以抛下所有,我们也不鼓励在正常情况下做出这种极端行为。”段锦云说,但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有些人直到“撞了南墙”才肯尝试改变,而不是趁着身体健康、一切都来得及时行动起来?李慧生表示,如今人们的心理学知识储备比以往要多,知道冥想、常怀感恩、保证睡眠、适当运动等能改善心理状态,但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不等于做好。两位专家建议,要想获得幸福,可以先从以下小事做起。

    留出时间余地。不要把每天安排得太满,学会在有限的条件下制造幸福。比如,在制订工作计划时,只分出一半时间给“必须做的事”,其余时间留给突发事件等。这样一来,即使工作突然遇到了困难阻碍,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若能提前完成“必须做的事”,利用剩下的时间“超额完成任务”,这种时间富裕会增加成就感,让人幸福。

    多去关注当下。幸福感就像半杯水,有人看到会感叹少了半杯,有人则会觉得至少还剩下半杯。生活中,不是每件事都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与其担心那些控制不了的事情,不如关注当下拥有的。学会享受当下,不妨写感恩日记,可以感恩其他人的帮助,也可以记录自己的成长,甚至感谢挫折与困难,从而塑造积极的心理视角。

    社交代替应酬。社交有助改善心情,但这种社交应该是愉悦的、非功利性的。很多人把应酬当社交,事实上,带有一定目的去交流时会存在取悦、讨好对方的行为,隐藏了真实的自己,难免有些心累。建议参加一些可以真实做自己、放松身心的社交活动,比如和好友喝个下午茶、参加团体旅游活动等。

    主动帮助他人。帮助他人可以感受到自我价值,是非常有利于提升幸福感的事,大到慈善捐助、做志愿者,小到帮邻居拎东西、陪孤独老人聊天等举手之劳,都能带来幸福感。桑托斯在“幸福课”中提到一项小研究:受试者被问及,如果有5美元,怎样使用会让他们更幸福。受试者预测把钱留给自己会更幸福,但随着研究的进行,不断有受试者报告,在把钱用在别人身上时感受到了更大的满足。▲, http://www.100md.com